2025年9月,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正式发表《施政报告》。对于考虑移居香港的家庭与高净值人群而言,这份报告传递出的政策信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报告不仅再次调整了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(CIES)的条件,也在人才续签环节释放出更加严格的监管态势。整体来看,投资门槛的降低与人才续签的趋严,共同构建出“资本引进更开放、人才留港更审慎”的新格局。

1、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优化:门槛降低,资本导向更灵活
首先值得关注的是投资移民政策的进一步调整。根据新政,住宅物业投资的成交价门槛由原先的5000万港元下调至3000万港元。虽然能够计入投资总额的上限仍维持在1000万港元,但整体资金要求的下降,使得更多高净值家庭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配置资产,从而满足申请条件。
与此同时,非住宅物业投资的额度也得到提升。新政将可计入投资额的上限从1000万港元提高至1500万港元,而物业成交价则不设上限。这意味着商业地产和工业用地的投资价值将被进一步放大,为有意在香港拓展商业布局的投资者提供了更宽阔的选择空间。
如果说此前的CIES更像是一道“高门槛筛选”,那么如今的调整,则体现了香港政府在吸引资金流入、优化资产配置方向上的积极姿态。对于高净值家庭而言,这一政策窗口不仅是移居通道的降低,更是一种资产再配置的战略机会。
2、人才引进计划成果显著:续签审查日益严格
除了资本流入外,香港的人才战略同样是施政报告中的重要篇章。数据显示,自新一届政府推行各类人才输入计划以来,已有超过23万人才赴港发展,其中高才通计划尤为亮眼。
值得注意的是,高才通的续签率目前仅为55%。获批者多集中于创科、金融等关键行业,其月收入普遍高于本地中位数,甚至有一半申请人的收入高出近一倍。这一群体的年轻化特征也十分明显——七成申请人年龄在40岁以下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香港人口老龄化的压力,并为本地经济注入活力。
然而,政策背后的另一面则是续签环节的“收紧信号”。尽管《施政报告》未直接宣布新的续签限制,但从移民局近年的操作趋势来看,未来续签将更注重实质性关联。申请人不仅需要提供学历认证、收入证明、社保证明等材料,还需证明其在港实际生活和工作的真实性。例如,是否在香港实际就业、是否开设公司或长期居住,都会成为续签审核的重点。由此可见,香港正通过制度优化来有效遏制“挂靠式申请”,从而确保输入人才的质量与经济贡献度。
3、政策信号的双重解读:机遇与挑战并存
从整体政策脉络来看,2025年的施政报告为香港移民市场释放出两个相互交织的信号:
一方面,投资移民的门槛降低,为高净值家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身份转换与资产布局通道。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,其房地产与资本市场的稳定性,本身就具备独特吸引力。此次政策的进一步放宽,无疑将推动新一轮的资金流入,助力本地经济的长期发展。
另一方面,人才续签环节的审查趋严,则意味着香港正强化对人才质量与实际贡献的把关。过去依靠“挂靠”方式进入香港的模式,未来将愈发难以为继。换言之,真正有能力在本地长期发展的专业人士,将能更好地获得政策红利,而缺乏实际落地贡献的人才,则可能在续签环节被淘汰。
对于计划移居香港的家庭而言,这正如同一道“分水岭”:资本与人才两条路径同时存在,但选择哪条路径、如何布局,直接决定了能否顺利实现长期定居。
4、对申请人的启示:提前规划,审慎选择
无论是高净值家庭还是以职业发展为目标的个人,面对政策的新变化,都需要更早地进行全盘规划。
对投资人来说,住宅与非住宅投资额度的调整,不仅是资金门槛的变化,更是资产组合策略的重塑。在把握政策窗口的同时,还应结合全球资产配置,评估长期回报与身份价值。
对高才群体而言,续签门槛的提升,提醒我们不能只停留在“纸面条件”。真正的竞争力,来自在香港的实质贡献:是否参与本地产业发展、是否与本地经济产生深度关联。可以说,未来的续签,不仅考核过去的成绩,更是对未来发展潜力的一次“面试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