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,境外资产的配置早已不是少数富豪的专利。越来越多中产阶级家庭,也会考虑为子女教育、养老规划或资产多元化而开设境外账户、购买海外保险或投资房产。然而,伴随CRS(共同申报准则)的实施,原本“隐秘”的跨境账户如今正在逐渐透明化。可以说,我们正步入一个跨境资产“裸奔”的时代。

一、境外资产信息从哪里来?——CRS的核心机制
CRS,即共同申报准则(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),由经合组织(OECD)主导,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。其运行逻辑十分清晰:
1、信息采集
在CRS参与国开设账户的个人,若被识别为非本国税务居民,其账户信息将被报送至当地税务机关。
2、信息交换
各国税务机关之间进行自动交换,中国税务总局即可获取相关数据。
这意味着,中国税务居民在海外持有的银行账户、保险、基金、证券、信托、年金合约、股权债券等金融资产,都可能在信息交换中被披露。
值得注意的是,海外房产、艺术品、游艇、珠宝等非金融资产并不在CRS覆盖范围之内。
二、国内法律的配合与升级
如果说CRS是“信息源”,那么国内法律就是“约束网”。2018年,我国修订后的《个人所得税法》首次引入反避税条款,要求中国税收居民申报全球所得。这意味着,不论收入来源于国内还是境外,理论上都应纳入中国税务机关的监管。
同时,央行、外汇局与税务总局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,对跨境资金流动进行更精细化的监控。过去依赖“低调处理”的方式,已经难以应对。
三、税务稽查的“利剑”——大数据与人工智能
很多人心存侥幸,认为税务机关人力有限,不可能追查到个人境外账户。但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,税务稽查的能力已发生质变。
过去“查不到”的境外资产,如今可能成为重点目标。近年来,税务总局已多次公布涉及跨境逃税的案例,常见手法包括:
1、通过境外账户隐匿收入;
2、虚构境外业务进行利润转移。
一旦查实,结果往往是补缴税款、加收滞纳金,甚至处以罚款。这也意味着,跨境资产合规已不是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。
四、如何应对CRS全球征税?
面对这一趋势,合理规划与合规配置显得尤为重要。以下几种路径值得关注:
1、配置海外房产等固定资产
由于房产、艺术品、贵金属等不属于CRS交换范围,投资海外不动产成为部分人士的选择。但需要注意:不同国家的房产税与遗产税政策差异巨大。
例如,在美国与英国,非居民持有者的遗产税税率最高可达40%。若缺乏前期规划,可能导致家族财富在传承环节遭受严重损耗。
2、选择非CRS国家的投资渠道
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美国:其并未加入CRS框架。如果通过美国本土金融机构直接投资股票、债券等产品,信息不会自动交换至中国。
但若通过香港等CRS参与地的金融机构投资美国市场,账户信息依然会被交换。这就要求投资者对开户地保持高度敏感。
3、重新规划税务居民身份
在国际税务筹划中,身份规划往往起到关键作用。例如,新加坡实行相对宽松的税收政策:对外国来源收入、资本利得、遗产与赠与不征税,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仅为20%,企业所得税率为17%。
因此,不少高净值人士选择通过申请新加坡永居并获取税号,享受当地的税务优势。不过,税务居民的认定并不仅仅取决于身份文件。若个人每年在中国居住超过183天,或家庭与职业重心仍在国内,即便持有海外身份,也可能依旧被界定为中国税务居民,从而承担全球纳税义务。
4、家族信托与传承工具的应用
在财富管理实践中,信托、保险与家族基金是常见的合法合规手段。通过专业设计,不仅能够降低税务风险,还能保障资产在代际之间顺利传承。比如,有些家庭会选择让子女通过留学或移民先行获得合法身份,再结合信托工具,实现财富的长期保值与传递。
全球征税时代已经到来,无论是高净值人群还是中产阶级,都难以再以“信息不透明”作为避税的屏障。与其在政策趋严后被动补救,不如尽早进行资产与身份的合理规划。通过合规化、多元化与前瞻性的布局,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税务风险,还能确保家族财富的长期稳健增值与传承。在跨境财富管理这场“马拉松”中,走在前面的人,才能跑得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