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3日,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(CBP)通过其官方社交媒体平台X发布了一则面向全体非美国公民的重要提醒,再次强调所有在美合法居留的外国人士,尤其是永久居民(即绿卡持有者),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身携带有效的移民身份证明文件。这一公告不仅引发了广泛关注,也在在美华人社区中掀起了关于身份合规与执法环境趋严的热议。
1、法律责任明确:未携带文件或构成轻罪
根据《移民与国籍法》第264(e)条款的规定,年满18岁且在美国居住超过30天的非公民(包括持绿卡者),依法必须随身携带由联邦政府签发的合法居留身份证明,例如绿卡原件或其他注册文件。一旦被联邦执法部门要求出示而无法提供,即有可能构成轻罪,最高可面临30天监禁、100美元罚款,或两者并罚。
虽然该法律条款早已存在多年,但长期以来在实际执法中应用较为宽松。如今CBP通过公开平台再次强调这一规定,显然释放出“强化执行”的政策信号,也预示着未来身份核查的执法尺度可能趋于从严。
2、合法身份 ≠ 永久豁免,绿卡也需证明“资格持续性”
有部分居住已久的绿卡持有者或许会感到困惑:我已经是永久居民了,为什么还需要随身携带绿卡?事实上,这正反映了美国移民制度的一个核心逻辑——“合法身份具有附条件性”。
绿卡虽被称为“永久居民卡”,但它的法律性质本质上是一种有条件的居留许可。其有效性并非一次性授权,而是需要持有人持续维持合规状态,包括及时更新文件、按时申报纳税、避免重大违法行为等。随身携带身份证明,正是这一制度“精确管控”理念的重要体现。
根据官方统计,目前美国境内约有1280万名绿卡持有者,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处于身份过渡期,例如绿卡即将到期但尚未完成换发手续者。这一群体如果未能及时更新或随身持证,极易陷入“身份真空”,在执法核查中面临潜在风险。

3、多部门执法协同下,统一携证制度凸显必要性
在美国的联邦制架构下,移民执法并非由单一机构主导,而是由CBP、ICE(移民与海关执法局)、州警等多机构协同进行。在这种多主体执法格局中,统一、标准化的身份核验机制显得尤为关键。
例如,当地方警察在常规巡逻中遇到身份存疑者时,若对方能当场出示合法居留证件,即可快速排除风险,避免启动复杂的跨系统身份查验流程。这不仅提升执法效率,也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司法资源浪费。
司法部数据显示,自相关法规执行力度加强以来,涉及移民身份争议的案件数量已下降23%,有效缓解了法庭负担,也间接证明了这一“低成本、高效率”治理策略的实效性。
4、专业建议:依法随身携带,降低潜在风险
对于在美生活的非公民群体,特别是持绿卡人士,应当高度重视移民文件的随身携带义务。无论是驾车出行、出入公共场所,还是日常购物或接送孩子,建议将绿卡或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妥善携带并避免遗失。
同时,如在遇到执法机构例行盘查时被要求出示文件,务必保持礼貌、冷静,并可依法要求获得律师协助。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,积极配合将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法律麻烦。
美国移民制度历来强调规则意识与责任承担。在当前政策环境逐步趋严、执法执行日益规范的背景下,作为在美合法居留的非公民,主动遵守随身携带身份证明的法定义务,不仅是对自身身份的尊重,更是保障个人权益、防范法律风险的重要一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