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日本不动产市场被一则重磅消息搅动:东京都核心行政区——千代田区发布建议,倡导在部分公寓交易中设定“五年内禁止转售”的限制条款。这项表面看似温和的“政策建议”,却迅速引发了广大投资者的高度关注与市场震荡。
表面上,这只是对短期投资行为的制约,但深层次来看,它或许标志着日本不动产自由交易制度进入全新阶段。尤其对于关注东京核心地段、整栋物业与地权资产的投资者而言,此举背后所传递出的制度信号,不容小觑。

一、“建议”背后,是对资金自由流动的首次正式干预
7月18日,千代田区政府正式发布提案:为抑制投机型购房行为,建议对公寓类不动产交易设立五年内不得转售的附加条款。尽管尚属“建议”层面,未具法律强制力,但该举措具有里程碑意义:
值得关注的是,这一“局部试探”并非孤例。2024年以来,日本政府已多次在国会内部讨论“外国资本购地问题”,特别是在战略性地区(如政府机构周边、港口城市与军事基地附近)。议题包括:是否应限制外国人、尤其是中国籍法人或自然人,在敏感区域购买土地与建筑物。千代田区的此项建议,或许正是更大范围制度转型的前奏。
二、整栋旧楼≠问题资产,而是“地权+用途”自由度的代表
在东京,尤其是千代田区、港区、文京区等土地高度饱和区域,真正的稀缺资源从不是“新建公寓”,而是拥有整地权、可多用途运营的“整栋型RC结构物业”。
许多人谈及老楼或违建时往往标签为“问题资产”,但这实际上是对核心区土地逻辑的误解。以整栋物件为代表的不动产,往往具有如下三重核心价值:
1、整地所有权(所有权一元化)
不同于分层公寓的“按份共有人”结构,整栋楼常伴随完整地块所有权,可独立规划用途或改建方向;
2、高度用途弹性
因产权清晰、建筑形式灵活,常可用于住宅、事务所、旅宿、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;
3、容积率优势
多数建于容积管控尚未严格时期,建筑面积远超现行法规所允许,具备“历史超容积红利”。
换句话说,整栋老楼真正的价值,不在于其墙面是否粉刷整洁,而在于其能否让你在制度尚未完全锁死前,仍拥有“自由配置不动产用途”的主动权。
三、千代田区整栋流通窗口,或进入倒计时阶段
千代田区拥有日本最稀缺的城市地块结构。数据显示:
一旦制度进一步强化流通限制,当前的“整栋收购窗口”将不复存在。可合法交易并拥有自由运用权的整栋不动产,将成为一种“制度遗产”。
四、“买新楼”和“买整栋”的底层逻辑,完全不同
在当前市场语境中,很多投资人仍偏爱“新楼”,但这种思路在制度收紧趋势下显得日益被动。我们不妨对比思考:
1、新楼
价格高、收益低、用途固定(多为住宅/办公)、产权分散、转手流动性差;
2、旧楼整栋
账面折旧、可自由运营(包括居住/民宿/共享办公等)、法人可入、市值低估空间大、具备制度博弈能力。
在城市核心区域,新建物件已难以提供改造空间或资产加值的想象力。反而是那些“长得不太新”的整栋楼,为资金、用途与制度提供更大的灵活性。
制度的变化,往往不是一夜之间发生,但它总是以缓慢且明确的方式推进。当千代田区开始对“不动产转让自由”设限,当国会内部讨论“限制外资购地”成为常态,真正值得警惕的,不是今天你是否还能买整栋,而是未来你“还有没有资格出手”。
真正的优质资产,从来不是最贵、最新的那一批,而是那些——能对冲政策、能自由运用、能长期持有的少数。
就像今天的东京整栋老楼,当所有人都认为它过时、丑陋、不合标准时,它却悄悄成为下一轮制度博弈中,仍握有主动权的“最后通行证”。
也许五年后,整栋楼买卖将步入配额制、资格审核或用途审查的制度体系。而在那之前,仍能合法收购、灵活运营、握有整地权的时代,正在进入倒计时。
别等“可以持有整栋楼”的机会成为历史再追悔莫及。今天的决定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资产自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