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美国移民,最让人抓狂的词,大概就是“排期”了。有些人等着等着,等得连孩子都要上大学了,绿卡还没影儿。那排期到底是怎么回事?它为啥总在那儿“卡脖子”?今天我们来聊聊它背后的逻辑,看看怎样才能不被它牵着走。

一、“排期”到底是什么?它为什么一直在?
咱们先说清楚:所谓“排期”,其实就是美国政府发绿卡的排队系统。美国每年给职业移民发的绿卡名额,最多就14万个,而且这14万个还要按类别和国家来切。每个国家在每一类(比如EB-1、EB-2、EB-3)里最多拿到7%,多了也不给。听上去好像挺公平的,但实际操作里,问题就来了。
比如中国和印度,申请人太多了,名额压根不够用。所以,很多申请人只能等——等有新名额的时候,才能往前挪。这就是你听说的“排期到了”,其实就是排到了你发绿卡的时候了。
二、绿卡配额从哪儿来?排期为什么越排越久?
每年绿卡配额是死的,但有时候也会“加餐”。
比如,2024年美国职业移民的总配额就涨到了161,000个,是因为亲属移民没用完的部分可以转给职业移民。2025年也还算不错,有15万个配额。
这种“分蛋糕”的办法,本来是为了全球公平,结果中国、印度这种申请大户就成了“长期等待区”。
你排期排得久,不是因为你条件差,而是因为你出生在申请人特别多的国家。
三、谁决定你要等多久?真不是拍脑袋定的
很多人以为排期是随机的,其实背后有一整套流程。每个月,美国国务院和移民局会联合发布一个叫“签证公告”的东西,也就是Visa Bulletin。
上面会写清楚每类签证,每个国家的排期进度到哪了。比如你是中国出生的EB-2申请人,现在排期可能还停在2020年末。
能看到的数据就几个:每类总配额、全球申请总数、过往发放记录等。
但真正影响排期的关键因素——比如每个国家积压了多少案子,I-140审得快不快,签证中心有没有堵车——这些全是“内部机密”。
。
四、排期不是一成不变,也不是一直在变坏
我们不妨看一下历史走势,了解一下大概的节奏。
比如EB-1这类,很多年都“无排期”,也就是说你条件够好、名额够,就能一步到位。只有在申请人特别集中那年,比如2023年初,会临时卡一下,但一般不会排太久。
但EB-2就惨了,中国区的申请人几乎年年积压,平均排期都在四五年左右打转。
不过,2025年6月的公告也有一点好消息:EB-2的排期比5月推进了61天。虽然不多,但好歹往前动了。
这些数据背后说明了两个事:
一是高端人才(EB-1)总归有点优待;
二是中国申请人实力强,申请热情高,才导致了排期的常态化。
五、排期不是拦路虎,它是策略的一部分
你可能觉得排期就是个绊脚石,但它其实也能反映很多深层次问题。
比如哪个行业、哪个人群在全球范围最有竞争力?哪个国家输出的人才最多?
甚至,美国通过排期这种配额机制,在调控移民结构、保护本土就业、管理安全风险。从这个角度看,排期不只是移民的“倒计时”,还是政策走向的“风向标”。
对申请人来说,重点不是等多久,而是看懂这个机制,知道怎么避坑、怎么提前布局。
六、要应对排期,靠的不是猜,是策略
很多人排队排了一半,听信了“小道消息”或者网上预测,结果突然换了策略,搞得绿卡流程又重启。
其实应对排期,最靠谱的方式还是——盯紧国务院和移民局的“签证公告”。只有这个公告,是政府官方发布的,是唯一能信的信号。
排期这个词,听着让人头疼,但它其实藏着一整套移民规则的逻辑。你不理解它,就容易误判方向;你看懂了它,反而能比别人更早一步布局。所以,无论你是刚起步,还是已经在队列中,学会读懂排期,是你走向绿卡路上的关键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