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美国职业移民,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I-140申请,但你知道吗?真正的第一道大门,其实是一个听起来有点拗口的流程:PERM劳工证。它可不是可选项,而是拿绿卡的起跑线。如果这一关没走好,后面再努力都白搭。今天,我们就来拆解一下2025年最新政策下,PERM到底怎么玩,哪里容易踩坑,怎么才能稳稳走对每一步。

一、PERM到底是啥?一句话:美国要先保护自己人
PERM,其实就是美国政府设计的一套“劳工保护机制”。
它的核心逻辑是:在你这个岗位上,美国本地有没有人能干?如果有,那不好意思,你就不能轻易用外籍员工来顶替。
这可不是走个过场。雇主必须用真刀真枪地招聘一次,通过各种广告、面试,把“本地人才”都找一遍。只有没人合适,才有资格给外籍申请人开这道绿卡大门。
所以别以为这只是走流程,这是个标准的“证明你是最后选项”的环节。
二、PERM的流程一共四步
整个PERM的流程,其实可以拆解成四步,但每一步都不能出错:
1、明确岗位:别瞎选,得是“全职+长期”
第一步,雇主要根据申请人的背景,确定一个符合绿卡标准的岗位。
这岗位必须是全职、长期的,临时工、合同工一律不行。
2、工资标准申请:别低了,要符合“行情价”
雇主要向美国劳工部申请这个岗位在当地的工资基准(叫PWD)。
这是为了防止企业用“便宜的外籍劳动力”来打压美国工人。
3、开启招聘:流程要走全,记录要留全
这一步,最关键。你得按规定在报纸、本地媒体、企业官网、招聘平台等渠道发布招聘广告。
而且不是做样子,真的要收简历、面试、记录每个过程,并且说明为什么别人不合适。
4、提交PERM申请:前面都做完,才能上交
一切搞定后,才能把资料交到劳工部申请PERM。
特别注意:从批准那天算起,180天内必须递交I-140,不然这张劳工证就白拿了。
另外,整个PERM流程的律师费、广告费,都得雇主掏,不能让申请人自己掏腰包。
三、雇主也不能乱来,这些“红线”别碰
不少企业在招人时,会有一些自己的“习惯动作”,但放在PERM流程里,有些操作就变成了违规。
比如:
这个岗位必须是全职、永久的,兼职、临时、项目制都不行;
岗位要求不能“为你量身定制”,比如“必须精通中文+用过某某系统”,这些就要提供业务上的充分理由;
工资不能低于PWD标准,也不能因为雇了你就拉低本地员工待遇;
面试要公平,只要人家符合最低标准,就得有机会来面试。
尤其是现在流行的远程办公,更要注意。如果岗位可以远程,那你得把“主办公地点”定清楚,工资也得按那个地区算,别想模糊带过,否则批不了。
四、真正让人“栽跟头”的,常常是这些误区
很多申请人在PERM上栽了跟头,其实不是因为背景不好,而是犯了几个典型错误:
1、广告不规范,招聘无效
随便找个网站发发招聘,还以为完成任务?错!**广告渠道和内容都有明确规定,**不按规则来,整轮流程都作废。
2、不专业筛简历,理由说不通
律师要全程参与招聘设计,不是老板拍拍脑袋就决定谁不合格。每个被拒的简历,都得有合规理由支撑。
3、面试流程草率,记录不完整
面试得真做、全程记录。不然劳工部要你解释为什么拒了那位“基本符合”的本地人,你解释不清,就是失败。
4、忽略审查风险,被Audit一查到底
PERM一旦被Audit(审查),整个招聘流程就会被拿放大镜反复看。
哪怕你背景再强,只要劳工部认定“没有给予本地候选人公平机会”,那就是直接拒批,没商量。
听下来你会发现,PERM不是“套模版”,更不是靠运气。它其实是个非常讲究策略、判断和合规的流程,每一步都不能出差错。所以我们建议:准备走职业移民路线的申请人和雇主,务必提前规划,找专业团队,别等最后才发现招错了人、发错了广告、材料准备不全,那就真的是“功亏一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