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几年,日本移民政策不断收紧,特别是针对经营管理签证的审查越来越严格。很多申请人反映,这类签证被拒签的比例大幅增加,甚至出现了所谓的“系统卡顿”现象,导致办理周期变长,引发了业内的高度关注。
实际上,不只是经营管理签,留学签证、工作签证等多种签证类型的审批速度都变慢,拒签率也在上升。不过,经营管理签证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。面对这种形势,不少中介和律师事务所开始推荐一种新的选择——“高度人才签证”,这类签证通过积分制评估申请人能力,申请永住权的周期短、路径更明确,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。

出现这种变化并不是偶然。近年来,为了提高成功率,一些申请人选择夸大或虚构创业计划,甚至提交假的财务材料和办公地址。结果,日本的出入国在留管理厅不得不加大审查力度,审批时间也因此被拉长,申请难度大幅提高。
尽管如此,经营管理签证依然是许多普通中产家庭移居日本的首选。它的优势主要有三个:
第一,资金门槛较低
申请人只需实缴500万日元(约25万元人民币)注册资本,这笔资金不是交给政府,而是直接用于公司经营,比如租办公室、买设备、发工资等,资金使用非常灵活。
第二,身份要求宽松
这种签证不限制申请人的语言能力、学历或年龄,也不强制要求雇佣日本员工。申请人既可以是公司法人,也能以员工身份参加社保和纳税。
第三,容错期较长
即使公司经营状况不理想,或者居住时间未达到183天的要求,只要没有违法行为、按时纳税,短期续签基本没问题,后续调整空间也较大。
不过,办理经营管理签证的关键环节——“在留资格认定书”的申请,却成了许多申请人的难点。这个文件由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局发放,有效期只有三个月。申请人必须在有效期内,去日本使领馆换取正式签证,否则资格认证就作废。
大量拒签案例中,有人因为准备时间太长,文件快过期才递交;有人审核通过却超过有效期;还有人未及时跟进进度,错过了办理时机。甚至有申请人在资格认定还没通过前,就被大使馆劝退。
这说明,移民政策和审核标准在不断变化,不能再靠侥幸和走捷径。经营管理签证“寒冬”提醒申请人和中介:只有规范操作,专业规划,才能符合日本政府日益严格的审核底线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申请永住权需要连续10年合法居住,并满足每年183天的居住要求,但在初期阶段,日本政策仍有一定灵活度。申请人可以调整经营方向,优化业务模式,关键是必须保持真实和合规。
从行业经验看,一家日本公司每年运营成本大约12万元人民币,包含租金、人力、社保和税费等。这对创业移民来说,既是预算参考,也是风险控制的底线。
总的来说,无论选择“高度人才签证”还是坚持“经营管理签证”,都没有绝对的优劣,关键是看个人情况和规划。移民是身份、事业和家庭的综合考量,不是一锤子买卖。在政策不断变化的背景下,只有深入理解规则、合理运用规则、尊重规则,才能走稳走远,顺利实现日本移居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