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年,越来越多打算长期留美的外籍高技能人才,不再走传统的“PERM+雇主支持”移民通道了。相反,他们把目光投向了EB-1和NIW这两类不需要PERM的职业移民类别。从裁员潮到移民排期,从申请人数暴增到审理周期拉长,美国职业移民市场正悄悄洗牌。你会发现,不只是科研大牛,连在硅谷打拼的高级工程师、产品经理、UX设计师,现在也都在争抢EB-1和NIW名额。这背后,其实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趋势:企业、申请人、移民政策之间的“三方博弈”已经全面升级。

一、EB-1和NIW,为啥突然这么火?
过去一说EB-1A,大家想到的都是诺奖级科学家;提起NIW,仿佛也只有顶尖研究员能碰一碰。但最近情况变了。很多大厂,比如Google、亚马逊、Meta里的一线工程师和项目负责人,发现PERM流程慢得像乌龟,动不动就一年半载,还是要靠公司配合。于是他们换了思路:直接冲EB-1A或NIW,不靠雇主也能搞绿卡。更巧的是,有些企业为了留住人才,自己也开始主动给外籍员工配合出材料、写推荐信。也就是说,原本以为是“天选精英”才能走的通道,现在慢慢成了“高端职业人士”们的Plan B,甚至是Plan A。
二、申请人多了,排期压力自然来了
热门意味着拥堵。从2023年开始,EB-1类别对中国大陆和印度出生的申请人就开始“限流”,排期不是停滞就是缓慢推进。而NIW虽然不用PERM审核,但也挂在EB-2大类名下,逃不掉排期。根据移民局数据,现在的I-140处理周期普遍在 12到16个月左右:
EB-1A:14~15个月;
EB-1B(研究人员/教授):13~16个月;
EB-1C(跨国高管):10~15个月;
NIW:12~16个月。
这对申请人影响很现实:
比如你现在持H-1B,原本计划明年转绿卡;结果I-140还没批,排期卡住,身份衔接全乱了。
所以,现在大家不光关心“能不能批”,还更在乎“啥时候批”。
三、PP加急虽快,但不是谁都适合
按理说,加钱办加急(PremiumProcessing,PP)能快很多,对吧?的确,加急能把I-140处理时间压缩到15天以内。但最近这招也不灵光了。
一些申请人反映,PP申请收到的补件(RFE)比例提高了,而且理由有点模糊。业内猜测,移民局人手紧张,干脆用RFE拖延一下时间——虽然没官宣,但趋势不容忽视。还有人发现,部分川普时期留下的保守审理风格正在回流,审批更严格、要求更细。
所以,现在不少律师都建议:加急可以考虑,但必须评估申请材料是否扎实,不然反而适得其反。
四、EB-1和NIW门槛高,但不是“高不可攀”
我们再说说很多人最关心的:我到底够不够资格申请?
其实EB-1A和NIW的难度不同,但共同点是:都不是光看学历,而是要看“影响力”。
NIW:你是否对美国国家利益或行业发展有积极推动?你的工作是否具有公共价值?
EB-1A:你有没有国家级、国际级的成就?有没有奖项、媒体报道、领导地位等证明?
这听上去门槛高,但实际操作中,好律师懂得“包装”申请逻辑。
比如你没拿过大奖,但在某领域主导了一个影响广泛的项目,或发表过重要行业标准、拿过认证,那也可以拼“贡献”和“潜力”。
关键是要把你的经历、影响力、专业价值,拆解成移民局能看懂的语言与标准。
专业团队往往通过深度访谈+材料优化,挖出你履历中“金子”的部分,帮你建立一套符合审查逻辑的成功路径。
说到底,EB-1和NIW不只是申请路径的选择,更是战略思维的转变。它反映出外籍人才在美求稳的诉求、企业对核心员工的重视、政策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平衡。
如果你有明确的职业规划,又愿意投入时间准备材料,现在正是考虑非PERM移民路径的好时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