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香港永居的申请过程中,很多人通过网络、经验分享等渠道获得信息,但其中不乏一些错误的认知,甚至有些信息被有心人刻意扭曲,容易导致大家误入歧途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香港永居的申请条件,本文将逐一揭示9个常见的误区,并为有意申请香港永居的朋友提供正确的思路,避免走弯路。

一、每半年入港一次就行?
不少人误以为,只要每半年进入香港一次,不离开超过六个月,就可以顺利申请香港永居。这其实是对香港入境处关于“通常居住七年”要求的误解。香港入境处强调的是“实质性居住”,而不是简单的时间打卡。就像一些深圳的代购,他们每周都会进出香港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符合永居的申请条件。入境处考察的是你在香港是否有真实的居住行为,而非旅游式的短暂停留。所以,仅仅是表面上的存在并不够,实际居住才是关键。
二、最后的1-2年住香港就能过关?
很多人会觉得,如果能在第六年或第七年才搬到香港,短时间内定居后也能拿到永居。过去确实有这种情况,但如今随着香港开放的入境人才和投资计划增多,申请永居的竞争非常激烈,审批标准也更加严格。如今,仅仅在最后1-2年住满香港,并不足以让你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。如果你同期其他人已经完成了6-7年的连续居住,申请成功的几率相对较低。所以,申请永居的关键还是要稳扎稳打,早做规划,而不是等到最后一刻抱佛脚。
三、挂名受雇但不居住?
有些人试图通过和香港公司建立雇佣关系,缴纳强积金和薪俸税,以“挂职”方式维持身份,然后申请永居。问题是,这种做法如果没有在香港的实际居住或工作经历,很容易被入境处质疑其真实性和合理性。如果入境处认为你制造了虚假的雇佣关系,或无法提供其他充足的证明材料,申请的成功率就会大大降低。要知道,香港永居的审批是有一定主观判断的,入境处会重点考察申请人是否有真实的在港生活和工作记录。
四、一人定居,全家都能受益?
虽然香港大部分移民项目都允许以家庭为单位提交申请,但香港永居是个人审批的,每个人的申请都是独立的。也就是说,哪怕你和家人一起提交申请,入境处会对每个人独立审核。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满足“通常居住七年”的条件,不能依附他人。所以,即便家庭其他成员在香港生活稳定,还是不能直接影响到其他成员的永居申请。然而,家庭成员如果在香港稳定生活,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对个人申请提供积极影响。
五、不办护照就不需要注销内地户籍?
有一些申请人认为,只有申请香港护照时才需要注销内地户籍,实际上并非如此。真正需要注销内地户籍的是“回乡证”——也就是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。如果香港永居者希望回内地探亲或生活,必须申请回乡证,而这需要先注销内地户口。所以,香港护照和内地户籍的关系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直接关联,二者属于两个不同的事项。
六、收到面谈通知就意味着获批?
许多人误以为收到入境处的面谈通知就意味着申请基本通过,实际上,这只是申请过程中的一个核查环节。入境处在初审通过后,如果觉得某些地方有疑问,才会通知面谈。面谈时,若表现得体、答复清晰,申请很有可能通过;但如果回答前后矛盾,或者无法合理解释自己的居住和工作情况,也有可能当场被拒。所以,面谈不仅是审核的一部分,还是一个关键环节,大家一定要认真准备,确保面谈时表达清楚、合理。
七、外籍人士不能申请香港永居?
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。实际上,只要外籍人士满足“通常在香港居住满七年”的条件,同样可以申请香港永居。唯一的区别是,如果外籍人士想要申请香港特区护照,就必须先放弃原有国籍,加入中国国籍。这是香港永居政策中的一个特殊规定,但这并不影响外籍人士获得香港永居的资格。
八、拿永居却不能办回乡证?
长期以来,外籍永居人士无法申请回乡证,因此不能方便地通行内地。但自2024年7月10日起,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——外籍永居者一旦获得香港永居后,便可以申请回乡证。这一变化大大便利了外籍永居者往返内地,提供了更高的流动性和便利性,进一步体现了香港在移民政策上的开放。
九、只要买房就能获得永居?
某些房产中介为了促销,误导客户认为只要在香港购买房产,就能帮助获得永居。其实,这完全是个误解。香港入境处从来没有将房产购买作为永居申请的条件。香港实行“租买同权”政策,申请人可以通过租房来证明自己在港的居住稳定性。因此,仅仅为了拿到永居而购房是得不偿失的。
申请香港永居是一项系统的评估过程,涉及个人在香港的实际居住情况、社会联系以及申请人自身的诚信和稳定性。不要轻信一些不专业的经验分享和潜规则,专业的咨询和规划才是确保申请成功的关键。申请前,建议系统评估自身的条件,并在专业顾问的帮助下,制定稳妥的申请方案,避免被误导,影响最终结果。